《素书》原文诵读

2025-03-07 22:11:46问答浏览:5320次

最新回答: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问题:

我要提问

登录后回复

4 个回答

  • 隽孟臻
    《素书》是一本集古代智慧和道德启示于一体的智识之书,尽管其原文略显深邃且古奥,但念来却给人一种凿凿为理的厚重感;对于追求道家思想与宁静心境的人来说,反复涵咏毛骨悚然又令人着迷的篇章,倒是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。更何况,在浩如烟海的古籍海洋中,能够觅得如此凝练而深刻之作,实为读书人一大幸事。然而,其字字珠玑虽让后人赞不绝口,也着实要求读者具备较高的心智成熟度和对文言文的理解力,对于那些初入问道之途的综合文艺修养有待进步的新进者而言,打开它无疑如掀开一道幽深的时空帷幕,需要自辟蹊径且恒久沉潜其间。
    赞73回复举报
  • 奕叔岑
    当然可以。《素书》原文诵读如下:
    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
    上乘天行,顺乎自然,不以自为功,故实为百行的楷模,拥有无形的大德。下乘人行,刻意追求功名,保住了自己行为的"道德"形式,然而却未能深谙道德的本质,故此并无真正道德之体。
    广德若不足,建德若偷,质真无华,容色若枯是谓大吉。
    即使拥有广大的德行,却谦虚自持,不显山露水;反覆修德,却似偷猎一般,勇于革新又保持本质纯朴,本质真实而不张扬浮华,这是一种大吉的美德态度。
    自爱尚宽,自宽尚廉,自廉尚度。
    爱惜自身,注重修养,宽容他人,以调节人际关系合乎人情与公正,保持自律与节制,则更能显其高尚品德。
    幽居正己,和光同尘,独立为常。
    隐居清净,正确认识自我,与众生和平共处且不引人注目,独来独往无为法则是君子之道。
    企者不立,跨者不行。
    追求虚高的站立不易持久,急躁冒进的做法难以持久实施,保持谦逊的态度,遵循稳健的步伐对未来的人生发展更有利。
    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。
    天地自然万物从容并行,我以静观其往复,体会其中蕴含的永恒真理,以此为行为的指导。
    常德不离,复归于无。
    没有什么能脱离真正道德的不离潮流,最终回归于《素书》的核心精神,达到一种永恒而简朴的道德状态。
    赞63回复举报
  • 左季锟
    夫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五者,一体也。道者,人之所蹈,使万物不知其所由。德者,人之所得,使万物各得其所欲。仁者,人之所亲,有慈惠恻隐之心,以遂其生成。义者,人之所宜,赏善罚恶,以立功立事。礼者,人之所履,夙兴夜寐,以成人伦之序。夫欲为人之本,不可无一焉。贤人君子,明于盛衰之道,通乎成败之数;审乎治乱之势,达乎去就之理。故潜居抱道,以待其时。若时至而行,则能极人臣之位;得机而动,则能成绝代之功;如其不遇,没身而已。是以其道足高,而名重于后代。
    赞43回复举报
  • 帛孟优
    《素书》原文诵读如下:
    1. 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人之所恶,唯孤、寡、不谷,而王公以为称。故物或损之而益,或益之而损。 2. 知雄守雌,知白守黑,知荣守辱,知得守亏。盖失之则凶,得之则吉。 3. 天有五贼,见之者昌。五贼在心,施行于天。宇宙在乎手,万化生乎身。性定何思何虑?心清即是壶中天地。
    赞89回复举报
我也是有底线的人~
点击加载更多

热门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