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厥阴肝经穴位讲解

2025-02-26 17:27:57问答浏览:2561次

最新回答: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问题:

我要提问

登录后回复

7 个回答

  • 荀季冰
    哎,一聊到足厥阴肝经穴位,那可是天书一本啊。首先,开门见山说道内庭穴,它位于脚面大拇趾和第二趾之间,像是你自然卷发和手指头摩擦时的尴尬地带。再往里,行于陷谷穴,紧邻脚背一寸的位置,找的时候可得仔细,不然一不小心就踩空了。
    最后,关键的阳辅穴,它是肝经里的灯塔,稍稍外于外踝尖直上四寸,要是钓鱼啊,找这里的穴位就像是寻宝。每提到这些穴位的名字和位置,内心多少都有一丝“何苦呢”的感慨,毕竟,数不尽的中医理论和穴位知识,像是给现代人加了个高难度的寻宝任务,让人又爱又恨。
    赞35回复举报
  • 淡仲忆
    足厥阴肝经是中医经络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起于胞中,沿腹股沟至大腿内侧,经膝盖进入小腿内侧到达足大趾。以下是几个常用的足厥阴肝经穴位及其简要功能:
    1. too:肝经的起点,位于腹部,与生殖健康有关。
    2. 太冲:位于足背,第一、二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中,对于肝气郁结、头痛、胁痛等有一定疗效。
    3. 蠡沟:趾长伸肌腱内侧缘凹陷中,对治疗足部不适有一定帮助。
    4. 阴包:膝部上方,髌底内侧端上3寸,当股四头肌内外侧头之间,有助于治疗膝部不适。
    5. 中都:位于足大拇趾末节外侧端下方,用于治疗拇趾痛、外踝痛等。
    6. 行间:位于第1、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,对于足背疼痛、肝气上逆引起的头痛、失眠等症状有效。
    在实际操作中,对于具体穴位的刺激,建议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。不当的操作可能造成不良影响。这些穴位通常用于调理肝功能、缓解肝气郁结造成的各种症状。
    赞10回复举报
  • 犁孟怀
    足厥阴肝经穴位,位于足背内侧,共十四个,包括大敦、行间、太冲等,主要治疗肝胆病症、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。
    赞34回复举报
  • 豆叔烁
    足厥阴肝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,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的前缘至胸部。它有14个常用穴位,每穴都有其特定的功效和作用。以下是对几个重要穴位的基础解读:
    1. 太冲穴:位于足背侧第一和第二跖骨之间凹陷中。它具有疏肝解郁、活血止痛的作用,常用于治疗头痛、失眠、情绪抑郁、痛经、腹痛、高血压等。走路时如有疼痛感,可尝试按压此穴。
    2. 蠡沟穴:位于小腿内侧,阴陵泉穴直下,与血海穴之间,大腿内侧皱折处。它是肝经和脾经相交的穴位,适用于治疗小便不利、腹痛、腹胀、痛经等。
    3. 行间穴:位于足背侧第一和第二趾之间缝纹端。它主要用于治疗头痛、目赤、失眠、高血压、崩漏等疾病,具有清热、平肝的作用。
    4. 中封穴:位于足背侧,第一和第二趾之间的横纹处,与内侧缘平行。这个穴位多用于调理胆囊及肝胆疾病,如胁痛、黄疸、腹泻等。
    5. 曲泉穴:位于大腿内侧,阴部根部向下,小腿筋肌隆起处,与阴谷穴之间。主要用于治疗月经不调、痛经、尿道炎等妇科及泌尿系统疾病。
    这些穴位各有所长,能够调理内脏功能、舒缓情绪、缓解疼痛。不过,如需确定穴位或进行自我针灸治疗,应考虑到实施者的健康状况和可能的风险,最好在医生或专业针灸师的指导下操作。
    赞13回复举报
  • 浦仲颐
    足厥阴肝经穴位是指足内侧的经络上的穴位,以下是一些主要穴位的简要介绍:
    1. 大敦(Duàn,足厥阴肝经起始点):位于足大趾末节外侧,是肝经的起始穴位,有调经理气的作用。
    2. 行间(Xíngjiān):位于足第一、二趾缝纹头端,具有疏肝清热、利胆明目的作用。
    3. 太冲(_file Sunrise,Dao EB):位于足背侧,第一、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,有疏肝理气、降血压的功能。
    4. 侠溪(Xiáxī):位于足背侧,第四、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,具有泻火除湿、利湿泄浊的作用。
    5. 足厥阴穴:肝经的主要穴位,包括如下几个穴位:
    期门(Qìmén):位于乳头下水平,第6肋间隙,有疏肝理气、调节内分泌的作用。
    期门下一寸处为章门(Zhāngmén):有调和阴阳、舒肝解郁的功效。
    期门下两寸处为中封(Zhōngfēng):有调经理气、降逆止呕的作用。
    6. 足厥阴穴上方为煎蛭穴(Jiānzhǐ):位于期门前上1.5寸,有舒筋活络、调经理气的作用。
    这些穴位与肝经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,常用于治疗肝经相关的疾病,如情绪波动、头晕、头痛、胸闷、妇人月经不调等。在针灸或按摩时,可通过刺激这些穴位来调节肝经气机,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。
    赞11回复举报
  • 庄仲源
    当然可以。足厥阴肝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下肢内侧前缘。以下是十二个主要穴位的简要介绍:
    1. 太冲(LR3):在足背,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。主治头痛、眩晕、失眠等症状。 2. 中封(LR4):在太冲穴直下,第一和第二跖骨之间的凹陷处。 3. 曲泉(LR5):在髌底内侧端,屈膝时在膝关节横纹内1寸处。 4. 大敦(LR1):在足甲床端,也就是大指(拇指)的甲角。 5. 行间(LR2):在第一和第二跖骨末端之间的凹陷处,主治头痛、胁痛等症状。 6. 蠡沟(LR8):在足背,当足趺侧缘,太冲和第二趾骨之间。 7. 中都(LR6):位于胫骨前缘中点,犊鼻下7寸,当髌韧带外侧凹陷处。 8. 五里(ST8):在髌骨上缘上2横指(中指),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中间。 9. 章门(LR13):在侧腹部,前正中线上,当肋弓下缘和腹直肌外缘交界处横平第11肋骨游离端的下方,主治胁痛、胃痛等症状。 10. 期门(LR14):在乳头直下,前正中线上,第七肋间隙。 11. 阳纲(LR11):位于第二前肋的下缘,两侧共四穴,主治咳嗽、气喘等症状。 12. 季胁(LR12):在腋前线,从乳头直下,第六肋间隙。
    以上穴位的调理可以起到疏肝理气、调和气血的作用,但具体使用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。在进行针灸或按摩时,最好由专业的中医师操作。
    赞6回复举报
  • 岑叔任
    足厥阴肝经是中医经络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贯穿人体腹部和胸部,连接头部和下肢。该经络不仅在生理功能上扮演着重要角色,还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。下面将详细介绍足厥阴肝经的穴位:
    1. 大敦穴:位于足大趾末节外侧,距趾甲角旁0.1寸处。这个穴位是足厥阴肝经的起点,具有清热、解毒的作用,常用于治疗头痛、眩晕、目赤肿痛等病症。
    2. 行间穴:位于足背内侧,距大敦穴0.1寸处。此穴主要用于治疗头痛、眩晕、胸胁痛等肝胆病症。
    3. 太冲穴:位于足背侧,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。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重要穴位之一,具有疏肝理气、平抑肝阳的功效,适用于治疗头痛、眩晕、胸胁胀痛等症。
    4. 中封穴:位于内踝前1寸处。中封穴主要用于治疗腹痛、疝气、遗尿等症状。
    5. 蠡沟穴:位于小腿内侧,距胫骨前嵴1横指,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。蠡沟穴主要用于治疗月经不调、带下、阴挺等妇科疾病。
    6. 中都穴:位于膝关穴直下1寸处。中都穴主要用于治疗小便不利、遗精等症状。
    7. 膝关穴:位于膝内侧,屈膝时,髌骨下缘上2寸,当股四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之间
    赞92回复举报
我也是有底线的人~
点击加载更多

热门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