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《石壕吏》

2025-04-12 09:22:00问答浏览:3368次

最新回答: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问题:

我要提问

登录后回复

5 个回答

  • 宇文季木
    《石壕吏》是唐朝诗人杜甫的著名诗篇,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(759年)。这首诗通过对一户人家在官吏前来征兵时的遭遇的描绘,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战争对普通百姓生活的严重影响。诗中通过对话的形式,展现了老妇人和官吏之间激烈的交涉,以及对于老妇人不得不去服役以抵偿家庭所欠的强烈表述,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。
    赞92回复举报
  • 余叔洋
    杜甫的《石壕吏》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作之一,全文反映了唐玄宗天宝年间,安史之乱前,社会矛盾激烈,民不聊生的时代背景。此诗通过描写一个普通百姓家庭在官吏夜捕逃丁时的遭遇,展现了一个小家庭的不幸遭遇和人间的疾苦。通过诗中的细腻描绘,展现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统治的愤怒,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残酷统治的揭露与批判。
    赞59回复举报
  • 步孟卿
    杜甫的《石壕吏》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古诗,属于唐代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。这首诗通过叙述一个发生在战乱时期的故事,揭示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,同时深刻反映了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。
    诗中,诗人以“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”开篇,描绘了一幅官吏在夜晚强行征兵的残酷场景。接着,诗人通过老翁逾墙逃跑、老妇出门看,以及官吏的愤怒和老妇的哭泣,展现了官逼民反的紧张气氛。
    在诗的中间部分,老妇向官吏诉说自己的家庭遭遇:三个儿子在邺城防守,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,两个儿子在战争中战死。家中只剩下她和吃奶的孙子,生活极其艰难。老妇虽然年迈力衰,但仍然请求随官吏夜归,去应征河阳役,以备晨炊。
    诗的结尾,诗人描写了夜晚的寂静和老妇的哭泣声,以及天明后诗人与老翁的告别。整首诗通过叙事和对话,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控诉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    《石壕吏》以其真实、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思想内涵,被誉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,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。
    赞32回复举报
  • 营季旻
    《石壕吏》是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,收录于《杜工部集》中。全诗三百八十四字,通过对老妇被差役抓走,只有将女儿送往官府顶替的情节描绘,展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以及官府征兵带来的悲惨现实。以下为《石壕吏》正文:
    吏呼一何怒!妇啼一何苦! 听妇前致词:三男邺城戍。一男附书至,二男新战死。 存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!室中更无人,惟有乳下孙。 有孙母未去,出入无完裙。老妪力虽衰,请从吏夜归, 急应河阳役,犹得备晨炊。
    夜久语声绝,如闻泣幽咽。天明登前途,独与老翁别。
    赞92回复举报
  • 王仲秋
    妈的,杜甫那个《石壕吏》,扯淡玩意儿嘛!啥民不聊生,啥军阀混战,一帮子人头都大得嘞跟啥似的,写得跟骂街似的,老子看傻了也不知道是个啥意思。这诗的流量咋那么大,难不成是因为啥“吏”字?别整别的,我就想知道,他这到底想讲个啥道理?
    赞97回复举报
我也是有底线的人~
点击加载更多

相关资讯

更多

热门新闻